创新论坛

  • 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四维新型组织要素匹配模式研究

    张美丽;祁明阳;

    为助力传统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基于以往学者成熟的相关结论划分企业数字化转型阶段,提出各阶段新型组织要素的研究假设,构建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四维新型组织要素匹配模式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方法,对110家传统制造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传统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及其四维新型组织要素匹配模式。结果表明,孕育阶段的传统制造企业处于数字化战略为主导,平台化结构与数字化文化、数字化文化和数字化领导力强相关的新型组织要素匹配模式;实施阶段的传统制造企业处于数字化文化为主导,平台化结构与数字化文化、数字化结构与数字化领导力强相关的新型组织要素匹配模式;引领阶段的传统制造企业处于数字化战略、平台化结构、数字化文化、数字化领导力共同主导,数字化战略与数字化文化、平台化结构与数字化领导力强相关的新型组织要素匹配模式。研究结果能够为制造业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推动制造行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建设“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46;No.223 493-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技术创新驱动下的陕西交通业低碳路径研究

    许建;张奕奕;闫一凡;宋洁;

    交通业已成为全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第三大重要领域,陕西省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为实现“双碳”目标,亟须推动省内交通行业的低碳发展。基于陕西省交通业2022年各能源使用终端的数据,构建了陕西交通业低碳排放LEAP模型,将陕西交通业分为城际客运、货运和城市客运三大部门,预测了未来不同情景下(政策情景、2℃情景及技术创新情景)陕西交通业的能源需求及碳排放,并分析了减排潜力。为“十五五”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陕西交通业碳达峰时间出现在2030—2040年之间,峰值规模约在5 160~5 500万吨之间;货物运输是陕西交通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达到交通部门碳排放量76%左右;技术创新情景下碳排放强度下降3.2%,可实现陕西交通“十四五”规划中交通碳排放强度规划目标。基于此,为实现“双碳”目标,陕西省在制定“十五五”交通规划时,应重点推进以下工作:鼓励技术创新及应用,优化运输结构,构建绿色低碳交通网络,发展智慧交通系统。

    2025年05期 v.46;No.223 509-518+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质生产力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作用机制研究

    何柳安;李蕊;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涵,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转型的重要渠道,以2013—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构建“行业-年份”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以上结果在经过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且研发经费投入与研发人员比例提高、融资约束缓解是其中显著的影响因素。异质性研究表明,在制造业、所处行业竞争程度较低的企业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力度更大。为帮助我国企业切实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研究提出了经营理念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积极学习、借鉴、吸收同行先进技术,以及企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内部培养新技术等政策建议。

    2025年05期 v.46;No.223 519-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高技术产业链韧性测度及区域差异研究

    韩利飞;汤易兵;吴增源;

    增强高技术产业链韧性对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定量研究高技术产业链韧性,从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再组织能力、更新能力4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08—2022年中国高技术产业链韧性进行测度,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分析全国及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链韧性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内中国高技术产业链韧性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全国及三大地区高技术产业链韧性水平相对差异较为稳定,但绝对差异仍在扩大,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链韧性水平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间差异是导致高技术产业链韧性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地区内部差距和超变密度对其贡献较小。增强高技术产业链韧性需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025年05期 v.46;No.223 529-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多元主体联合创新团队适应性过程探究

    刘振宇;葛玉辉;

    “卡脖子”技术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企业生存、产业长期自主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需要组建多元主体联合创新团队进行创新突破。然而由多元主体联合组建的创新团队必然出现团队的适应问题,探究多元主体联合创新团队适应性过程为消除创新要素交流阻隔,提升融通创新能力带来机遇。利用Nvivo 12质性分析软件,运用扎根理论对张江高科多元主体联合创新团队进行深入分析以探索多元主体联合创新团队适应性过程。研究发现:情境评估是团队适应的起点,环境扫描触发调整需求,厘清“为何变”,计划形成将评估结果转化为行动路径,解决“如何变”;计划执行依赖协调与心智级共享,避免“知-行割裂”;团队学习通过反馈闭环推动下一轮评估,形成“评估-学习”正循环。

    2025年05期 v.46;No.223 539-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能否促进农业碳减排?——基于试点政策、技术溢出、外部竞争效应视角

    施雄天;陈阳;

    应用空间滞后模型,系统分析绿色金融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对象涵盖我国东、中、西部省份,重点考察绿色金融试点政策、技术溢出效应与外部竞争效应对不同区域及情境下农业碳排放的作用。结果发现,绿色金融在经济联系紧密或地理邻近省份表现出显著的碳减排效果,并呈现出空间溢出效应;部分试点地区绿色金融的减排效果低于非试点地区;技术溢出效应有效提升了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应,但其边际效应随绿色技术广泛推广而递减;农业集聚对绿色金融减排效应存在门槛。研究结论认为,应根据区域特点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优化低碳试点资源配置,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并合理引导农业集聚水平。

    2025年05期 v.46;No.223 547-557+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企业管理

  • 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

    李治;史锦文;詹绍文;袁丹;

    为探索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政策对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效应,采用双重差分法(DID),依据2009—2022年179家中国上市文化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建立对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该结论在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仍保持稳定。异质性分析揭示,大数据试验区在推动东部沿海文化企业,以及专注于内容创作、创意设计服务与文化相关服务领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结果更为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发现政府补贴和创新效率构成了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影响的重要路径。进一步分析表明,在金融生态环境优越、数字基础设施完备的地区,大数据试验区的政策红利得以更加充分地释放,对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结论有助于大数据试验区等区位导向的数字经济政策助力上市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也为地方政府如何有效利用大数据试验区平台,充分挖掘数据资源价值,开辟文化企业发展新蓝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与有力的政策启示。

    2025年05期 v.46;No.223 558-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化转型赋能下业绩困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谢乔昕;张宇;

    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推进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创新决策质量的关键抓手。基于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经验数据,对数字化转型赋能下业绩困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考察并识别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与其他时期相比,数字化转型强化了业绩困境与企业创新的正向关联关系,且该效应在非国有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和中小规模企业中相对更大。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通过增强分析师关注、激发管理层风险承担意愿和驱动人力资本升级强化了业绩困境与企业创新活动之间的正向关联关系。研究从业绩困境入手拓展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的情境因素,在外部环境趋于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为更好地发挥数字化转型在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方面的作用提供决策参考和经验证据。

    2025年05期 v.46;No.223 568-578+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嵌入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提升路径研究

    王友发;艾璟;章永卿;

    “双碳”目标下,制造企业需进行绿色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但绿色创新具有投资回收期长、创新风险高、市场不确定等特点,且单个制造企业进行独立绿色创新的能力受限,而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则被认为具有促进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潜力。基于此,依据动态能力理论,构建了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嵌入影响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要素联动模型,利用NCA和fsQCA的方法分别进行前因条件的必要性分析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单个前因条件并不构成高绿色创新绩效产生的必要条件,制造企业绿色创新是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存在3类可以产生高绿色创新绩效的组态路径,包括平台直接驱动型、数字-融资驱动型、数字-绿色人才驱动型,揭示了不同资源差异下制造企业通过嵌入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提升绿色创新绩效的方式。知识重组在各路径中发挥普适的作用,嵌入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有助于制造企业进行知识重组。

    2025年05期 v.46;No.223 579-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经济管理

  • “双碳”背景下制造业产业链安全与效率耦合协调度

    王平;刘李蕊;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背景下,制造业产业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体,需要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协调与平衡。基于2015—2022年制造业14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产业链安全、效率及其协同发展水平的演化差异,并将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以及环境规制纳入协同水平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这三大因素与协同水平的互动作用。广义矩估计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水平对协同作用具有短期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与产业链协同水平之间存在滞后的长期正向影响关系,有利于弥合产业链安全与效率间的差距,而技术创新对产业链协同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方差分解及脉冲响应结果表明,相对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安全与效率的耦合协调度更优,且数字化转型与环境规制对协同度的正向冲击效应更显著。

    2025年05期 v.46;No.223 590-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经济绩效的机制与效应研究

    郑苏江;张永庆;

    在国家大力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的背景下,探索数字技术推动企业经济绩效提升的作用机制,对于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系统构建了数字技术应用、业务模式创新、人力资本升级、企业经济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12—2023年沪深两地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从基础作用、机制路径、异质性影响3个层面系统检验了数字技术赋能企业经济绩效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数字技术应用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经济绩效水平提升,且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存在创新效应与结构效应,相较于未应用数字技术企业的提升效率为61.2%;在机制层面,业务模式创新与人力资本升级在数字化赋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中介作用,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结构效率与创新动能;在异质性分析中,东部地区企业的绩效响应更为敏感,国有企业经济绩效因数字技术赋能的受益程度相对较高。深化了数字技术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建构,为区域性数字化政策制定与企业数字转型路径优化提供了实证依据与管理启示。

    2025年05期 v.46;No.223 601-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双碳”目标下绿色能源碳减排效应机制研究

    陈浩昕;王聪;王珍珍;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绿色能源的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核心议题。基于中国自然能源资源禀赋与传统能源企业转型背景,研究选取2014—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绿色能源效率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及其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的间接效应,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启示。通过实证分析检验绿色能源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得出以下结论:绿色能源效率与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能有效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这种减排作用在不同地区表现出差异性特征,中西部省份的负向关联程度更为突出;产业结构升级在绿色能源碳减排效应路径中发挥显著中介作用。基于实证结果,文中建议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绿色能源发展政策,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并引导公众形成绿色消费模式,以充分发挥绿色能源的碳减排潜力。

    2025年05期 v.46;No.223 610-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技术与创新管理》征稿简则

    <正>《技术与创新管理》原名《情报·科研·学报》,创刊于1985年,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综合类科技期刊之一。1993年更名为《科技·人才·市场》,并由季刊改为双月刊,主办单位由原来的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情报研究会等6家变更为陕西省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和西安矿业学院。2003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更名为《技术与创新管理》,主办单位变更为西安科技大学和陕西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协会。

    2025年05期 v.46;No.223 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