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论坛

  • 多元主体联合创新团队融通创新对迭代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赵琪;葛玉辉;

    创新团队建设是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实现产品和技术迭代的重要途径之一。引入知识共创与关系纽带韧性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深入探究多元主体联合创新团队融通创新对迭代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436份企业样本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Bootstrap和层级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多元主体联合创新团队融通创新中,企业技术创新、政府政策驱动、平台服务创新和公众需求拉动均正向影响企业迭代创新绩效,而学研机构知识创新对企业迭代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不显著;知识共创部分中介企业技术创新和政府政策驱动两个维度对企业迭代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知识共创完全中介学研机构知识创新对企业迭代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关系纽带韧性正向调节企业技术创新、学研机构知识创新对知识共创的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明晰多元主体联合创新团队融通创新对迭代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增强主体间知识共创能力,推动企业迭代创新速度可持续性稳步提升。

    2025年04期 v.46;No.222 371-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双碳”目标下陕西制造业数字绿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李涛;吴廷坤;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制造业数字绿色创新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研究以陕西省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构建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及Tobit回归模型,系统分析其数字绿色创新发展现状、协同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陕西制造业数字技术与绿色发展水平十年间虽稳步提升,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两者协同效应不足,数字绿色创新水平位列全国第18位,凸显要素整合与协同发展的短板。影响因素方面,城镇化与市场化程度对数字绿色创新有显著正向作用,而政府支持的负向效应提示政策精准性亟待优化,对外开放的影响则未显著体现。研究提出陕西制造业数字绿色创新发展路径:一是强化数字技术研发,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及产学研用协同,建设省级数字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技术转化与节能减排应用;二是增强数字绿色创新意识,通过政策激励、典型示范及人才培养,营造行业创新氛围;三是依托城镇化进程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激发绿色创新需求;四是优化政府支持机制,通过智能政策平台提升执行效能,强化市场监管与资源配置效率。

    2025年04期 v.46;No.222 381-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

    李琪;郭丽芳;

    加快推动企业数字技术创新,是企业价值链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的重要路径。基于2012—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以及高管持股比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创新能显著促进企业价值链升级,同时,高管持股比例正向调节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积极作用。进一步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存在企业规模异质性和技术活跃性异质性。企业规模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在中小型企业中更为明显,在大型企业中的促进作用较不明显。技术活跃性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在技术活跃性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价值链升级影响因素领域的相关文献,也为促进企业价值链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有利于企业未来通过数字技术创新促进企业价值链升级,进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2025年04期 v.46;No.222 390-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高耗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路径

    杨健康;刘丽蕊;刘微微;

    “双碳”目标下绿色技术创新是促进我国高耗能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工作。为了探索高耗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驱动模式,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以2011—2020年的高耗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理论框架,从“政府—市场—社会”的视角切入,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高耗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驱动模式。结果表明,单个制度因素并不构成高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必要条件,但政府补贴在促进高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方面发挥了普遍的作用。此外,存在“政府补贴引导型”“市场推动型”以及“公众参与型”3种组态效应模式。

    2025年04期 v.46;No.222 399-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企业管理

  • 环境不确定性下人机协同的知识创造与企业创新

    任宗强;易莹;

    人机协同作为智能时代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将深刻塑造企业的创新模式与竞争格局。为探讨人机协同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文中基于双元创新理论,利用2007—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发现:人机协同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水平,成为推动企业技术突破与知识升级的重要动力。人机协同通过促进知识创造,加速了探索性创新与利用性创新的融合发展;外部不确定性影响企业的信息处理策略,进一步增强人机协同对知识创造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指出:人机协同对创新的影响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研究深化了人机协同对企业创新的理论认知,为企业在人工智能时代构建创新优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4期 v.46;No.222 409-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商业秘密冲突演化机理研究

    赵观兵;周嘉雯;

    为了深入探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冲突演化机制,减少企业泄密行为的发生,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外部规制方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三方演化博弈模型,从冲突治理全生命周期视角探究三方参与者的策略调整机制,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因素对演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冲突治理起步与调整阶段,外部规制方始终严格监管,促进企业良性合作,核心企业从泄密逐步调整为不泄密策略。在稳定阶段,外部方减少干预,企业均稳定于不泄密意向。提高信任程度、不泄密激励系数、泄密风险系数,加大惩罚力度是避免企业侵犯商业秘密的有效途径,而较低的管理成本和较显著的社会效果,使得外部规制方更愿意在监管中持续发力。

    2025年04期 v.46;No.222 418-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基于我国智能制造上市企业的实证分析

    李阳;宋良荣;彭亚山;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中国智能制造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企业如何平衡数字化转型投入与风险控制,尤其是信用风险的防范,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文中以2015—2021年我国智能制造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与信用风险之间存在“U型”关系。数字化转型初期,信用风险降低。随着数字化转型的过度投入,信用风险加剧。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管理效应和创新效应是数字化转型影响信用风险的机制路径。调节效应表明,供应链金融能够帮助智能制造企业缓解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生产效率高以及治理水平较低的智能制造企业中,数字化转型与信用风险之间的“U型”关系更显著。

    2025年04期 v.46;No.222 429-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突发事件情境下高新技术企业韧性提升机制的演化博弈

    马硕;王鹏程;

    为助力提升科技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挖掘“政府—企业—市场”的协同策略对高新技术企业韧性的提升路径,文中构建突发事件冲击情境下政府部门、集成电路生产厂商及下游应用厂商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运用Matlab数值仿真分析探究高新技术企业韧性提升机制的系统演化结果。通过理论建模与系统仿真分析三方稳定策略的演化过程,讨论初始意愿和不同策略选择对有限理性状态下系统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部门的补贴意愿随着集成电路生产厂商进行韧性投入和下游应用厂商扩大需求的意愿的增加而降低。政府应急补贴的额度需要保持在适度范围才能有效激励高新技术企业采取积极行为。下游应用厂商选择扩大需求时,集成电路生产厂商为避免延误订单交付而倾向选择进行韧性投入。集成电路生产厂商进行韧性投入时,下游应用厂商为把握潜在市场机遇而选择扩大需求。旨在为高新技术企业韧性提升与经济稳定畅通发展提供建议。

    2025年04期 v.46;No.222 441-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数字化同群效应对企业技术前沿距离的影响

    闫寒青;米捷;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数字化同群效应如何影响企业的技术前沿距离成为亟待探索的问题。以2011—202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化同群效应对企业技术前沿距离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考察了双元创新的中介作用和战略激进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化同群效应对技术前沿距离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此过程中,利用式创新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探索式创新存在遮掩效应;战略激进度抑制了数字化同群效应对技术前沿距离的负向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缩短与行业前沿企业技术距离的过程中受数字化同群效应的影响更大。研究有助于厘清数字化同群效应对企业技术追赶的影响机制,为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缩小技术前沿距离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04期 v.46;No.222 452-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双积分政策下传统能源车企生产定价策略选择研究

    李重帅;何耀宇;

    双积分政策作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强劲驱动力,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与重大影响的核心政策。为深入分析传统能源汽车企业如何应对双积分政策所带来的挑战,并据此调整其生产与定价策略,通过构建无策略、企业关联、投产研发、企业转型策略最优决策模型,结合现有政策要求及《2023年度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情况》数据,使用逆向归纳法和仿真模拟探讨双积分政策对传统能源车企生产与定价策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双积分政策能有效降低燃油车产量并且提高新能源汽车产量;双积分政策可以提高燃油车售价并且降低新能源汽车售价;企业品牌影响力和消费者质疑指数对车企策略选择会造成影响,品牌影响力较低或消费者质疑指数较高的车企,盲目投产新能源汽车并不是最优生产策略。因此,传统能源车企在制定生产定价策略时,须时刻关注政策要求,紧密跟踪市场动态的变化,同时深入考察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最终实现企业的稳健发展与持续繁荣。

    2025年04期 v.46;No.222 462-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经济管理

  • 空间溢出视角下中国FDI对CO2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

    陈淑婷;叶阿忠;李田田;

    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研究FDI对二氧化碳(CO_2)排放的影响机制,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2008—2022年选取我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半参数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FDI对CO_2排放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发现:CO_2排放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邻近地区会对本地区的CO_2排放产生正向溢出;FDI对CO_2排放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特征,二者呈现出抑制-促进-抑制的倒“N”型曲线关系;FDI对三大区域CO_2排放均产生先抑制后促进再抑制的非线性效应,这种效应在东、中部地区较为明显,在西部地区则表现微弱。建立健全区域联动机制,充分利用CO_2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政府应大力吸引外资,优化营商环境,兼顾“开发”和“绿色”发展目标,使FDI对CO_2排放的影响尽快进入倒“N”型曲线最后阶段;因地制宜,探索符合东中西部发展实际情况的低碳发展模式。

    2025年04期 v.46;No.222 474-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智慧城市建设、产业结构升级与地区能源效率

    吉艳玲;郭丽芳;

    能源效率作为衡量能源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正日益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议题。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对地区能源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2006—2022年我国210个地级市作为研究样本,以2012年首批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外生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探讨智慧城市建设对地区能源效率的直接影响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通过推广清洁能源、智能化能源管理、优化能源储存,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直接提升地区能源效率,还能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间接提高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此外,研究还关注了不同区域在智慧城市建设政策效果上的差异,东部地区的政策效果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这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密切相关。研究不仅丰富了智慧城市建设与地区能源效率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也为政府制定区域能源管理政策和优化产业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v.46;No.222 483-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技术与创新管理》征稿简则

    <正>《技术与创新管理》原名《情报·科研·学报》,创刊于1985年,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综合类科技期刊之一。1993年更名为《科技·人才·市场》,并由季刊改为双月刊,主办单位由原来的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情报研究会等6家变更为陕西省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和西安矿业学院。2003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更名为《技术与创新管理》,主办单位变更为西安科技大学和陕西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协会。《技术与创新管理》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科技大学主办,《技术与创新管理》编辑部编辑出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双月刊。

    2025年04期 v.46;No.222 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载本期数据